0635-8238261

gaofeng@lcu.edu.cn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讲座信息

“大数据时代的院校研究与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8年年会成功召开

  

  7月16日至17日,“大数据时代的院校研究与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8年年会在广西桂林隆重举行。该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承办。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中国的816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代表覆盖我国26个省(自治区) 的200多所学校和科研机构。会议期间,主会场和五个分论坛的代表们作了近百场报告,分享他们在不同领域的最新成果与思考。

  

  会议开幕式现场

  7月16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孙杰远教授主持。中共广西师范大学党委邓军书记首先代表广西师范大学,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王小梅副秘书长在致辞中对院校研究分会短短十几年来从无到有再到飞速成长和壮大的历程表示高度赞扬。她说,院校研究分会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在全国高校形成了较大影响,得到越来越多有关领导和同仁的认可。院校研究人员做出的一批高质量专题研究,对高校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她指出,面对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院校研究分会要有担当和思考,坚持“有用、有效、开放、创新”的原则,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王小梅副秘书长致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刘献君教授在会上致辞,他向与会专家学者简单汇报了学会在过去一年来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和产生的影响,并指出进入新时代,院校的战略规划要更加自觉、科学、有效,院校研究要为学生的学习决策服务,要引领教职工共同参与院校研究以及将整个学校建成一个大的院校研究机构。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刘献君教授致辞并作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阶段,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秘书长陈敏教授和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王俊教授共同主持。围绕大会主题“大数据时代的院校研究与个性化教育”,8位嘉宾作了精彩的报告。刘献君教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个性化教育的十个观念”:个体生命具有独特性;个性="共性+特性;个体差异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万物得其本者生;学生需要是个性化教育的起点;创新精神培养是个性发展的核心;交往实践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方式;大数据为个性化教育创造了条件;培养学生个性,学校要有特色;开展个性化教育是教育者的一种境界、一种责任。他强调,“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实践永无止境”。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创新及测量进展部负责人Dirk Van Damme教授,以“新技术、不断变化的技能需求、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我们能从大学教育中得到什么和期待什么”为主题,主要探讨了技术发展与科技发展的不同步、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以及如何使用教学技术提升教学效果等内容,他认为如果大学要继续掌控其评估功能,避免被劳动力市场需求方的人力资源行为接管,就应该重新思考评估的各项必要条件。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创新及测量进展部负责人Dirk Van Damme教授作报告

  加州大学校长办公室院校研究与学术规划主任常桐善博士围绕“院校研究大数据与多元化及个性化学习”,提出大数据的整合由“数据来源、数据仓储、数据转换与应用”三部分组成,认为“多元化”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标志,并结合加州大学的多个案例进行讲述。

  

  加州大学校长办公室院校研究与学术规划主任常桐善博士作报告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高等教育与学生事务系教授、卡耐基高等教育分类项目主任Victor Borden围绕“处于分析和大数据时代的院校研究”,讲述了院校研究的起源和功能,认为过去的院校研究大多始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研究中心,如今院校研究已经扩展到全世界的高等教育范围之中,并结合案例探讨了如何使用大数据为高校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支撑等问题。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高等教育与学生事务系教授、卡耐基高等教育分类项目主任Victor Borden作报告

  英国巴斯大学名誉校长及客座教授Roger King进行了题为“大学绩效评估中的问责与大数据”的报告,报告中提出要重视非数字数据的分析以及数据的安全和责任问题,并强调了“社交媒体数据”分析的透明公开性,介绍了在一些高等教育部门的质量和相关问题的评估中,风险监管和风险管理的增长问题。

  

  英国巴斯大学名誉校长及客座教授Roger King作报告

  日本东北大学院校研究办公室主任米泽彰纯教授进行了关于“大学作为生态系统的院校研究:以日本为例”的主题报告,基于生态系统视域介绍了日本院校研究的发展情况,强调了日本院校研究是院校内部的职能部门,而不是一个专业的联盟,并结合日本东北大学的院校研究机构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日本东北大学院校研究办公室主任米泽彰纯教授作报告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教授关于“‘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报告,围绕“双一流”建设与地方高校发展的关系,以及地方高校与高校内涵式发展关系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教授作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赵炬明教授围绕“人工智能与本科个性化教学的未来”,对本科个性化教学及其出路,发展AI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以及本科个性化教学的未来进行探讨,并强调AI与教育的关系引发我们该思考的不是AI是否会取代教师而是在新技术的必然趋势下,人机合作的模式下如何优化教育的问题,引发大家深思。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赵炬明教授作报告

  7月16日下午和17日上午,“院校研究与高校领导决策”、“新时代与院校发展新战略”、“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学生调查与学习分析”、“院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五个分论坛在不同会议室同时进行,80多位与会代表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经验。

  

  第一分论坛“院校研究与高校领导决策”由院校研究分会副会长、成都师范学院陈宁教授主持。来自武汉工商学院、菏泽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学大学、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苏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10位代表围绕着习近平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立足院校研究与高校领导决策方向研究,从民办高校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战略、师范高校的组织转型、国外高校校长治校、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和科研产出建设、高校基本办学条件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汇报和交流,从各个角度为师范类高校、民办类高校、地方高校、综合类高校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第二分论坛“新时代与院校发展新战略”由院校研究分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别敦荣教授主持,共有来自哈尔滨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19位代表围绕新时代地方院校发展、院校规划新方向、新时代一流大学建设等主题进行汇报,共同探讨了院校研究如何回应新时代的新要求等问题。别敦荣教授作了会后总结,并强调“新时代”是指高等教育即将迈入普及化的新时代。

  

  第三分论坛“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由院校研究分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的阎光才教授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的余东升教授、雷洪德副教授共同主持,来自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22位代表围绕教学观念的守成与创新、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超越、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评价制度的探索与完善等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与汇报,并对推进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宝贵的策略建议。

  

  第四分论坛“学生调查与学习分析”由院校研究分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以及石河子大学蔡文伯教授、复旦大学熊庆年教授共同主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17位代表围绕本科生学习目标、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博士生学术职业、教育质量以及导师指导水平等问题进行学术报告与交流,为学生学习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第五分论坛“院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由院校研究分会副会长、苏州大学周川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陈廷柱教授共同主持,来自台湾清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麦克思数据有限公司等的19位学者,围绕台湾地区院校发展的现状和前景,院校研究的效能问责和有限发展路径探寻、中国本土化院校研究特色及与学科、学生相关的具体院校研究项目的开展情况展开学术报告和交流。

  7月17日上午11点,大会举行闭幕式,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副会长、武汉工商学院院长张安富教授主持。他对第一分论坛总结了以下四点:第一个是关于综合类高校、师范类高校的改革;第二是加快地方院校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交流;第三个是民办高校发展与探索的实践;第四个是国外大学的治理与研究,代表们对这四个不同类型院校的分析与思考,能很好地相互启发与借鉴。

  聊城大学徐梅教授对第二论坛作了总结发言,她基于第二分论坛主题的多样化,“新时代与院校发展新战略”这一主题特点,重点对院校规划、双一流建设、行业地方特色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等主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提出院校研究“新时代、新战略、新思想、新方法”的未来取向。

  华东师范大学阎光才教授对第三论坛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他归纳为三点:第一个是工程教育,余东升老师提到了“回归工程”,特别是教学范式回归工程、回归技术、落脚实践;第二个是课程教育,众多老师都关注了课程评价,研究了影响教学评价的相关要素,还从改革的视角分享了“教学相涨”。对于人才培养,他认为卓越人才培养小班化教学,但这背后是巨大的投入;第三个是大数据和技术运用,对于VR虚拟技术与思政课的结合,他也有一些忧虑,认为很多老师没有经历过VR,若采用具像化满足学生,会不会产生学生思维弱智化现象。此外,他还鼓励大家多关注学生群体及教师群体的压力问题。

  《复旦教育论坛》主编熊庆年教授对第四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第四论坛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是后生可畏,论坛半数发言人为80后90后;第二个是女性可敬,论坛发言人中女性占大多数;第三个是视野开阔,如南京农业大学罗英姿对博士生教育质量的研究发现,学科属性不同,博士生教育质量指数也会存在差异,视野独特;第四个是研究深入,如华中科技大学任丽辉运用大学教育力理论模型对大学生进行分类,追踪研究各类型学生分布变化和特征。第五个是写作规范,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杜郑丽对课程考核与反馈对本科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规则进行探寻,研究内容和过程较规范;第六个是主题细分,多数研究角度切入小,较为细致;第七个是深入反思,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发展评价中心副主任Hamish Coates反思了当前实践范例,审查了当前发展战略,并阐述了亚洲地区高等教育机构研究的理想未来。

  广州大学教师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雷晓云教授对第五论坛作了总结发言,她把第五论坛的发言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院校研究的元研究,从比较的视角来看,台湾清华大学苏锦丽教授介绍了台湾地区近两年开展院校研究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与大陆地区和欧美地区的院校研究形成对比,华中科技大学张贝介绍了院校研究中国本土化的特征和存在的困惑,与国际院校研究形成对比;第二个是中国院校研究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研究体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征,如康乐代表在新科技的背景下,基于网站平台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发展进行研究,北京大学沈文钦以17所高校11300多份的数据,深入研究了性别、院校类型对读博选择的影响;第三个是探讨大数据背景下的个性化教育如何定义与实现,华中科技大学邱飞从思辨的角度探讨了如何理解大数据和个性化,以及个性化与个别教育教育之间的区别问题,麦克思公司陈永红先生则用实践证明了如何实现的问题,研究中构建了从招生到学校培养,再到毕业短中期追踪的评估体系,展现了利用大数据切实改进学生教与学的案例。

  最后,张安富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了总结,他用三个词概括了本次会议的亮点,第一个是代表广泛,此次会议与会代表816人,覆盖我国26个省市的200多所高校,有来自公立、民办高校的代表,也有来自综合、理工、师范类高校的代表,有高校管理者、教育领域知名专家,还有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等;第二个是内容丰富,主论坛的八个主题报告有深度、有高度,五个分论坛共涉及86个报告,视野开阔;第三个是报告精彩,呈现接地气、水平高、国际化等特点。发言人对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真问题提出了独特见解,围绕院校大数据、个性化教育以及高校供给侧改革、课程建设以及教育评价等主题进行了充分探讨。大会在与会代表们热烈的掌声中完满结束。

  

联系我们

0635-8238261 gaofeng@lcu.edu.cn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地址:中国山东聊城市湖南路1号   邮编:252000    
技术支持: 聊城大学网博会